良史亦聖人之徒
- sanminchinese
- 2016年10月2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嘗試論之,古之所謂良史者,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,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,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,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,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。何以知其然也?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,有微妙之德,使由之者(由之者:跟隨者。)不能知,知之者不能名,以為治天下之本;號令之所布,法度之所設,其言至約,其體至備,以為治天下之具,而為二典(二典:《尚書》中記載堯、舜事跡的〈堯典〉、〈舜典〉。)者推而明之。所記者豈獨其迹也?并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,小大精粗無不盡也,本末先後無不白也,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,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。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,道足以適天下之用,智足以通難知之意,文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?則方是之時,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?蓋執簡操筆而隨者,亦皆聖人之徒也。
(節錄自曾鞏〈南齊書目錄序〉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題目】
( )1.依據文意,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:
(A)良史必須有明、道、智、文四種長才,才能將所記之人、事的深意傳達給讀者
(B)聖人的言行若有錯處,良史會秉筆直書,不為他隱諱
(C)良史最主要的工作是鉅細靡遺地記下事跡,提供後人檢索、參考
(D)寫「二典」的人,在書中加入了許多自己的詮釋與看法,與堯、舜之意不盡相同
( )2.以下所引四部史書中的內容及寫作手法,何者展現出良史的「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」?
(A)〈馮諼客孟嘗君〉中,孟嘗君欲邀請馮諼前去收債的說詞:「文倦於事,憒於憂,而性懧愚,沉於國家之事,開罪於先生。先生不羞,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」
(B)〈燭之武退秦師〉中,晉文公最後的說明:「不可,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;以亂易整,不武。吾其還也」
(C)〈臺灣通史序〉中,連橫認為:「夫史者,民族之精神,而人群之龜鑑也。代之盛衰,俗之文野,政之得失,物之盈虛,均於是乎在」
(D)〈鴻門宴〉中,寫樊噲的發言:「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。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【答 案】 1.(A) 2.(C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