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
乞討道士異聞錄──蒲松齡筆下的神人奇事
- sanminchinese
- 2016年6月2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蒲松齡的《聊齋志異》經常將道士描繪成可以施展奇幻法術的人士,如〈勞山道士〉中,道士剪紙成燈火、壺酒宴群客、投箸召美人,十分引人入勝。在下面的篇章中,道士不僅同樣施展了奇特的法術,還藉此教訓了故事當中的人物。
【閱讀篇章】《聊齋志異‧種梨》
有鄉人貨梨於市,頗甘芳,價騰貴。有道士破巾絮衣,丐於車前。鄉人咄之,亦不去;鄉人怒,加以叱罵。道士曰:「一車數百顆,老衲止丐其一,於居士亦無大損,何怒為?」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,鄉人執不肯。
肆中傭保者,見喋聒不堪,遂出錢市一枚,付道士。道士拜謝,謂眾曰:「出家人不解吝惜。我有佳梨,請出供客。」或曰:「既有之,何不自食?」曰:「吾特需此核作種。」於是掬梨大啗。且盡,把核於手,解肩上鑱,坎地深數寸,納之而覆以土。向市人索湯沃灌。
好事者於臨路店索得沸瀋,道士接浸坎處。萬目攢視,見有勾萌出,漸大;俄成樹,枝葉扶疏;倏而花,倏而實,碩大芳馥,纍纍滿樹。道人乃即樹頭摘賜觀者,頃刻向盡。已,乃以鑱伐樹,丁丁良久,乃斷;帶葉荷肩頭,從容徐步而去。
初,道士作法時,鄉人亦雜眾中,引領注目,竟忘其業。道士既去,始顧車中,則梨已空矣。方悟適所俵散,皆己物也。又細視車上一靶亡,是新鑿斷者。心大憤恨。急迹之,轉過墻隅,則斷靶棄垣下,始知所伐梨本,即是物也。道士不知所在。一市粲然。
【想一想】
1.道士所變的梨子從何而來?從文中何處可知?
2.你認為道士為什麼要請在場的人吃梨子?
3.本文與〈勞山道士〉中的道士形象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?
(圖片出處:吳山明〈種梨〉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