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非子‧初見秦
- sanminchinese
- 2016年5月3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《韓非子•初見秦》一篇,相傳是韓非到秦國後的首篇上書,當中除了提出秦國「當霸而不霸」的問題之外,也指出六國的困境。在韓非眼中,六國終究戰勝不了秦國的原因是什麼呢?就來看看這篇閱讀測驗吧!
【初見秦】
世有三亡,而天下(1)得之,其此之謂乎!臣聞之曰:「以亂攻治者亡,以邪攻正者亡,以逆攻順者亡。」今天下之府庫不盈,囷倉空虛,悉其士民,張軍(2)數十百萬,其頓首戴羽為將軍,斷死於前,不至千人,皆以言死;白刃在前,斧質在後,而卻走不能死也,非其士民不能死也,上不能故也。言賞則不與,言罰則不行,賞罰不信,故士民不死也。
【注釋】(1)天下:此指秦以外的六國。(2)張軍:陳兵,指部署軍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【題 目】
( )1.下列各組「 」中的字,何者字義前後相同?
(A)「悉」其士民,張軍數十百萬/使吏召諸民當償者,「悉」來合券
(B)非其士民不能死也,上不能「故」也/見「故」國之旗鼓
(C)言賞則不「與」/則物「與」我皆無盡也
(D)賞罰不「信」/低眉「信」手續續彈
( )2.依據文意,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:
(A)「世有三亡」主要是指出在亂世之中應隨波逐流,不可自視清高,以免招致禍患
(B)天下各國國庫空虛,是因為將錢財拿去賞賜在戰場上奮戰的將士
(C)天下各國將士數百萬,人人都在沙場上英勇奮戰,不惜為國犧牲
(D)將士之所以不願意為國捐軀,是因為君主賞罰不能分明,也不確實
( )3.下列文句,何者可與本文主旨相互呼應?
(A)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
(B)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
(C)功當其事,事當其言,則賞;功不當其事,事不當其言,則罰
(D)若使天下兼相愛,國與國不相攻,家與家不相亂,盜賊無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【答 案】 1.(A) 2.(D) 3.(C)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慧生問道:「你昨日說的那青龍子,是個何等樣人?」老殘道:「聽說是周耳先生的學生。這周耳先生號柱史,原是個隱君子,住在西嶽華山裡頭人跡不到的地方。學生甚多。但是周耳先生不甚到人間來。凡學他的人,往往轉相傳授,其中誤會意旨的地方,不計其數。惟這青龍子等兄弟數人,是親炙周耳先生的...
景公遊於牛山,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:「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?」艾孔、梁丘據皆從而泣。晏子獨笑於旁,公刷涕而顧晏子曰:「寡人今日遊悲,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,子之獨笑,何也?」晏子對曰:「使賢者常守之,則太公、桓公將常守之矣;使勇者常守之,則莊公、靈公將常守之矣。數君者將守之,則吾...
天子作弓矢威天下,天下盜弓矢以侮天子。君子作禮樂以防小人,小人盜禮樂以僭君子。有國者好聚斂,蓄粟帛、具甲兵以禦賊盜,賊盜擅甲兵、踞粟帛以奪其國。或曰:「安危,德也。」又曰:「興亡,數也。」苟德可以恃,何必廣粟帛乎?苟數可以憑,何必廣甲兵乎? (譚峭《譚子化書》)...
Comments